第0392期【A05】 热点

孩子攒了几年的压岁钱全买了卡牌 有商家未严格审核未成年人身份

作者:消费者导报 时间:2025/8/29 阅读:8660 分享

语音播报:语音播报

    “放了暑假,孙女动不动就拉着我给她买卡牌盲盒,家里的卡牌多得都放不下了……”
  “10岁男孩迷上了卡牌,不仅花光了自己的零花钱,平时还缠着父母给他买卡……”
  “孩子沉迷买卡牌盲盒,怎么办?”
  社交平台上,家长吐槽自家孩子沉迷收集卡牌盲盒的帖子随处可见。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暑假期间,不少青少年仍热衷于收集、购买卡牌盲盒。在线下店铺,部分孩子为了追求稀有卡牌,直接“端盒”,单次消费高达数百元甚至数千元。在线上的一些拆卡直播间中,也存在不少未成年人参与的情况,“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提示形同虚设,有未成年人仅一天就在单个直播间内豪掷数百元。还有未成年人摇身一变,做起了“拆卡”博主。
  >>线下“端盒”成常态
   地板上,一沓沓卡牌杂乱地堆叠在一起,旁边还散落着几个五颜六色的卡牌盒子,有的盒子已经空了,有的只剩两三包卡牌……
   上海的陈女士给记者发过来的照片中,这张照片格外显眼。陈女士的女儿即将升入小学五年级,暑假已经接近尾声,作业却还剩下大半没写。有一天,陈女士在收拾女儿的房间时发现,女儿的衣柜角落多出一堆“五颜六色的卡通纸片”,存钱罐里攒了几年的压岁钱所剩无几。
   记者发现,在线下购买卡牌的未成年人多为小学生,还有些面庞稚嫩的中学生。
   线下卡牌系列不同,价格也不尽相同,记者看到,一些卡牌两三元就能买到一袋,而价格高一些的能达到20元。例如,某知名动画最新款联名卡牌单包价格约为19.8元,一盒有16包,“端盒”价格316元。现场,记者多次遇到“豪爽”的小学生买家,他们直接选择“端盒”。
   “一下拆一整盒(卡牌),这样比较爽。”就读于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三年级的悦悦(化名)说。悦悦有好几个喜欢的卡牌系列,还在放暑假的她常拉着奶奶一起去卡牌店。她告诉记者,在他们班,有的同学会一次购买一整盒卡牌,拆完后留下其中的“高卡位”,剩余的“普卡”由于价值不高,一般会被直接扔掉。
   记者问及悦悦购买卡牌的频率时,她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一个月会买两三次,每次买5包。“我同桌是卡牌大王。”悦悦兴奋地说:“这个暑假,她差不多一个礼拜买两次,一次至少买两盒!”记者顺着悦悦的手指看到了她同桌购买的那款卡牌盲盒——一盒中有18包卡牌,折后近180元。
   而对于一些未成年人一次性购买整盒的现象,店员已经习以为常。
   “就买一整盒呗,带回家,小朋友拆着也开心。”一家卡牌店的店员听到记者说“买给孩子”,不住劝导“端盒”。而另一家卡牌店的店员则告诉记者,店门口货架上的卡牌基本只整盒卖,如果孩子想买散包,只能去卡牌自动贩卖机上买。
  >>拆卡直播热火朝天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拆卡直播间,可以看到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记者分别观看了多家社交平台上的十几场拆卡直播,发现拆卡直播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仅以拆卡为主。主播往往面对一面镜子进行拆卡,有人下单,主播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剪开相应卡包进行拆卡,如果出现了较为稀有的卡牌,主播会兴奋地摁响桌上的铃铛恭喜下单的用户,同时大声报出拆出的卡牌级别和上面的角色名称,被拆出来的稀有卡会被放在卡架最显眼的位置。
   在某拆卡直播间的商品评论区里,记者看到,一些用户购买代拆卡牌的次数和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用户,记者注意到,其中一名用户在一天之内6次下单有保底玩法,花费了近700元。
   另一类直播间中,观看直播的用户下单后会被主播在社交软件上添加为好友,轮到下单用户进行游戏时,主播会通过社交软件和用户进行沟通,选择玩法、说明游戏进度、付款均在社交软件上进行。
   记者询问了多个平台的多家拆卡直播间客服,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参与游戏,得到的大多数回复都是不可以,但部分客服在回复后却又向记者分享直播间的代拆链接,还有的客服语焉不详,并未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回复“没关系”,然后附上了代拆链接。
  >>小卡片有啥“魔力”
   调查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些未成年人成了拆卡短视频的主角。
   “今天吃点什么呢?(今天要拆什么卡呢)”画面中,一组组排列好的待拆卡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随着镜头移动,一只稍显稚嫩的手划过各色卡牌,最后停留在两盒已经拆封的国产动漫联名卡牌上。
   “今天我们就来吃这些散包吧(今天拆零散包装的卡牌吧)!”挑选一番后,小学生模样的主播轻快地剪开卡牌袋,随后熟练地使用着“好米(好美)”等网络用语,大方地对着镜头展示着手中拆出来的“战果”。拆出的稀有卡被她放在镜头前方,普通卡则被她随手一撇,丢在镜头之外。评论和弹幕中,网友毫不吝啬地表达着羡慕,“主播好有实力”“主播我也想拆”。
   还有一些拆卡视频中,家长也上阵“助力”。
   “有标!爸爸你是神啊!”这是某社交平台一个名为“××拆卡日记”的账号发布的视频。这名大约10岁的小女孩先是和镜头外的父母短暂对话几句,然后熟练地拿出分好类的各色卡牌盲袋,镜头外的父亲不时插嘴和拆卡的女孩聊上几句,在拆出一张稀有卡牌之后,女孩兴奋地发出感叹。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8月21日,该账号共发布112个短视频,超过一半数量的视频发布于今年暑假期间。视频主角都是上述小女孩,内容均与卡牌相关,围绕着拆卡、集卡、鉴卡、换卡甚至是争抢卡片的内容展开拍摄。
   线下“端盒”消费不断,线上直播并未严格审核未成年人身份,甚至有未成年人化身拆卡主播,小小一张卡牌,让不少未成年人沉迷其中。采访中,家长们共同的困扰是:“这堆小卡片,到底有什么‘魔力’,孩子如此沉迷,到底该怎么办?”

  评论
  为谋取利益 商家对法律监管置若罔闻
   “卡牌热”带给未成年人的有刺激、有满足,但更多的则是伤害。
   按理说,在法律规制下,上述现象本不应发生。但现实中,卡牌销售商只是象征性地在店内张贴提示标语,但对络绎不绝排队买卡的未成年人大开方便之门。除了制作销售盲盒的厂商之外,还有为稀有卡牌评级定价的鉴定机构,有回购转卖稀有卡牌的二手商家,有代下单代开卡并以此牟利的网络主播……围绕未成年人,集换式卡牌盲盒俨然已形成了一个利益链、一张利益网,为谋取利益,他们对法律监管置若罔闻,不断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要应对卡牌热,我们首先得明确其成因。追本溯源,动漫盲盒卡牌走红的原因是其巧妙利用人的心理逻辑构造了一种刺激机制。抽卡游戏从法律上来说是一种射幸行为,其本身的随机和不确定使其极具刺激性、挑战性。参与人通过努力反复抽卡最终取得稀有卡牌,这一过程能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感,因此参与人无论成年与否,都难以抵御。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因该活动已成为同龄人共同话题,故参加抽卡活动成为了一种社交语言,而拥有更多稀有的卡牌则是在同龄人之间展现自己实力的标志。尤其是当孩子们面临繁重学习压力,且缺少来自家庭的陪伴疏解时,抽卡活动就成为孩子们逃避压力、寻求刺激、释放自我的慰藉,直至沉溺成瘾。
   要从根源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卡牌“黑手”,首先,应筑牢监管“防火墙”。市场监管部门、教育、共青团等建立联席工作组,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严厉打击未按法定程序即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的违规经营行为;加强校际沟通,合理控制未成年人学业压力范围。其次,上好司法“关爱课”。用活法治副校长制度,以案例教学、家长会等形式到校授课;以开放日、互动庭等形式邀请孩子们来院体验,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家长自觉履行监护人教育责任,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最后,织密家庭“关怀网”。呼吁家长在关注学习成绩外,更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加强沟通、了解孩子痴迷原因,理性对话、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三观,持续陪伴、共同寻找健康的课余爱好,必要时可共同寻找心理咨询。
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