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6期【A05】 热点

扫码中秋“大礼包”竟遇上刷单诈骗 专家:筑牢消费者信息保护“防火墙”

作者:消费者导报 时间:2024/9/20 阅读:2054 分享

语音播报:语音播报

       中秋节衍生的不仅有月饼券,还有各种骗局。《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不少网友最近收到了匿名快递,原以为是亲朋好友的中秋节“惊喜”,没想到却是诈骗分子的“惊吓”。
      “起初,我妈收到了虚拟号码打来的电话,提醒她有一份快递需要签收,后来,快递站也发来了取件码。”来自重庆的陈盈告诉记者,家人取回并拆开快递后,发现是陌生人寄来的一封感谢信,信封上面印着美×月饼的标志。
       感谢信中写道:“我们在各购物平台随机抽取66888名有着3年以上的购物记录的活跃用户参与回馈好礼活动,所获得的任意产品都无需任何费用包邮到家。”感谢信背面则是“0元领三重中秋豪礼”的刮奖区。
      “我妈刮开发现,中了一份588元的美×月饼礼包、一瓶39.9元的洗衣液和20元的现金红包,奖励后面标明了赞助平台。”陈盈说,要领取好礼,则要扫码联系“客服”。家人使用社交平台扫了刮奖区附带的二维码,显示的却是“非官方网站”,需要复制链接后使用浏览器继续打开。
      “他们知道我们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和手机号,一开始确实寄了洗衣液过来。”陈盈说。
       之后,陈盈的妈妈又被“客服”告知“做任务能够领红包”。于是,她按照“客服”的指引下载了某App,开始做“任务”。一开始是让关注某酒店公众号,每关注一个能领5元红包,日结。
      “做了一天任务之后,反诈App来了电话,提醒我们近期有遭遇诈骗的风险,我这才反应过来。”陈盈说。她随即在社交软件上搜索相关信息,发现不少人有类似遭遇。
       记者调查发现,围绕中秋佳节,诈骗分子除了送来“中秋豪礼”,更有“蟹卡”“零食好礼”等“福利”,虽然打着不同品牌的旗号,却有着相似的套路。
       来自河北的余欢收到了××松鼠的“中秋零食豪礼”。她告诉记者,所收到的感谢信与陈盈收到的感谢信,除了品牌不同,其余话术几乎一模一样。
      “我收到的是××松鼠的坚果礼,一重礼是价值1388元的零食大礼包,其他的是同款的洗衣液和20元现金红包。”余欢说,她觉得这应该是商家在中秋节举办的营销活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扫描了二维码。然后,她进入一个聊天群,在“客服”的指引下填写了手机号、地址,收到了洗衣液礼品并领取了20元红包。
      “我看确实有福利可以领,就放下戒备心。他们后来让我下载一个软件,我就下载了。”余欢回忆,“客服”声称,所下载的软件是用于“音乐打榜”做任务,会有助理、数据师、结算员一步步告诉她怎么做。
      “他们后来又推出了新任务,是‘宣推竞抢代理名额’,需要交4999元,完成后能获得6999元的返利和一个小米运动手环。”余欢说。基于此前的信任,她支付了4999元。但这次做完任务后,对方告诉她,她的操作严重失误,需要补交45000元才能“修复”失误。
      “我冷静想了一下,感觉自己被骗了。”余欢说,她随即选择了报警,警察告诉她,她遇到了常见的“杀猪盘”骗局。
      “如果我不轻信这种中秋福利,或者向品牌方求证一下,就不会掉进这样的骗局。”余欢把自己的经历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告诫网友“天上不会掉月饼”。
       在今年中秋节前,陕西的李阳则是通过私人渠道购买月饼而遇到了糟心事儿。
       李阳希望购买一盒产地为中国香港的月饼,他在某社交平台上找到一家代购,按照代购的指引完成选购后,向代购预付了174元月饼钱。
      “我付完钱之后代购就发货了,我也确实收到了物流信息。代购随后说一单不包邮,我还要另外支付60元运费。”李阳回忆说。
       不久,代购又告诉李阳,由于他不及时回消息而产生了快递拦截费用58元,需要他支付。李阳向快递公司咨询自己的订单,得知从发货地到陕西的快递费用只需要36元,而且该快递并没有被拦截,只是修改了收货人信息。快递公司还告诉他,快递如果被拦截确实会产生费用,但一单只需要付8元。
       李阳立刻找到代购理论一番,但代购坚决表示需要李阳支付这笔运费和拦截费,共计118元,如果他不付钱,既不退钱,也不发货。
       无奈之下,他给代购转去了上述费用,也收到了代购邮寄过来的月饼,但那是一盒劣质月饼,和宣传的完全不一样。除此之外,快递的收款方式被改为“到货付款”,他又多付了一份快递费。
       就这样,一盒月饼,李阳前前后后花费了328元。
       当李阳再次想跟代购理论时,却发现已经被对方拉黑。他意识到自己遭遇了骗局,随即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有过这种被骗经历的网友不在少数。李阳尝试在某社交平台上举报该账号,但截至发稿前,他仍未收到平台回复。
      “节日氛围容易降低群众的防范心理,不法分子试图通过广撒网实施诈骗。”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告诉记者。
       常莎以上述“中秋豪礼”诈骗举例说,这类诈骗一般有三步陷阱:诈骗分子首先通过大量邮寄快递,内置领取礼品的卡片及二维码,以此作为诱饵广泛撒网;一旦有人出于好奇扫描二维码,便会被诱骗加入群聊或下载指定App,通过小额返利进一步消除受害人戒备心理;诈骗分子随即发布刷单任务,先给予小额佣金作为诱饵,后引诱受害人加大投入,最终以各种理由拒绝提现,直至受害人发现被骗。
      “对于来历不明的快递包裹、二维码或链接,切勿随意扫描或点击,以免泄露个人信息,遭受经济损失。”常莎说,作为消费者,应当有反诈意识,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轻信陌生短信或来电;应当通过官方渠道与商家取得联系或核实情况;最好在手机上下载官方反诈App,及时知晓最新骗局。
       对于如何治理涉节日骗局,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从顶层制度层面,依法完善诈骗等相关不法行为的认定,厘清各部门监管职责分工,尤其需要关注电商平台、物流平台等市场主体的信息保护责任,筑牢消费者信息保护的“防火墙”;从具体制度层面,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快速处理机制等方式,确保消费者遭遇诈骗之后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 法治日报

X